香港治權自南京條約落入英人手中,多年以來,發展猶勝國內其他省市,惟落葉歸根,短暫的國土分離,總要有合併一天。一九九七年七月,香港正式回歸祖國,結束百餘年屈辱,市民無不欣喜,滿以為自此便否極泰來,步向康莊。憧憬過後,回到現實,港人治港的結果,驗證了中西方在管治上的優劣,雖屬得失成敗論英雄,但亦不得不承認這一事實。 回歸以後,香港居民非但沒有得到繁榮安定的生活,反之由於決策官員的連番失誤,大有陷於水深火熱之感,先後計有禽流感、強積金、停售居屋、細價股、廿三條白紙草案、財爺謀私等事件,導致民怨沸騰,其中以二零零三年間發生的瘟疫,更令早已萎靡不振的經濟陷入萬劫不復的深淵。 話說當年,正值行政長官連任,財爺續絃又覓得青春少艾,彼此耽於逸樂,正是「從此君王不早朝」,試問怎對當時事件潛藏的危機作出適度評估,加上問責官員在處理事件上進退失據,遂令此世紀疫症——非典型肺炎,發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。現時,這疾病已在香港落戶生根,成為一種有如傷風感冒般普通的風土病,而每年一度的非典型肺炎節,就是紀念當年死於當局優柔寡斷的無辜市民、以及表揚站在前線的醫護人員的一段可哀可笑往事。 飛沫是非典型肺炎傳播途徑之一,佩戴口罩可減少交叉感染,惟疫症初期,政府沒有好好向市民傳遞這一訊息,及後疫情惡化,當局始急謀對策,最初本擬立例管制上街者必須佩戴口罩,但又恐市民以人權為由反對。當時有謀臣獻策,建議主要領導人只要繼續不戴口罩出席公開場合,到時市民必反其道而行,猶勝立法效力。此舉果然奏效,市民見領導人如此英勇,紛紛為求自保,乃全民自律地戴上口罩,一時之間,口罩供不應求,價格更是禾雀亂飛。腦筋動得快的商人有見及此,爭相轉往生產口罩,由於地球環境不斷受人類肆意污染,口罩需求與日俱增,令這小型工業變得大有可為;時至今日,口罩業成為本港三大出口工業之一,為香港帶來可觀的外匯收入。 回說當時的領導人,在處理非典型肺炎事件上雖不得其法,但基於一國兩制的關係,也毋須像國內失職官員般被撤換,但由於經常暴露在惡劣環境下,兼且誤信外國的特效藥,結果也受變種病毒侵襲,現時仍在大鴉洲非典型肺炎專科醫院深切治療部接受隔離治療,目前非典型肺炎局雖未培養出治療該變種病毒的疫苗,但該領導人忍辱負重、犧牲小我的高尚情操,已深深烙印在每一位市民心中。 (作者按:本寓言故事謹獻給尚未有佩戴口罩習慣的行友) |